| 首页 | 审计案例

工薪阶层变百万富翁 谁动了科研经费的“奶酪”?


    科研经费缺不缺?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报告会上披露: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科研经费利用率怎么样?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一边走出了短缺的时代,一边却走进了硕鼠的围城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科研经费往往又直接与课题项目挂钩,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经费更是源源不断。
  科研经费花不完怎么办?北京某高校电气专业的许博士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科研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学校每天需要报销的费用庞大,审核人员难以全面审核所有的单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核人员看也不看就大笔一挥批准了事,有时,为了尽快结项,还会告诉他怎么报才能通过。
  海淀检察院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几乎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制定严格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但许多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经费不缺,管理不严,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在发票上大做文章,反正钱是剩不下的——什么都能报,大到房与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也都要拿回单位报销。
  每次课题结项都是我最忙的时候,到处收集发票。许博士告诉记者,实在找不到发票时,就说自己为国家、学校节省多少资金,给自己贴金,当然,节省多少,是要在老板”(导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
  今年2月,北京某名牌大学化学学院教师谢某、徐某贪污一案被海淀检察院诉至法院。两人以考察为名义,使用化学学院仪器开发制作经费报销自己的旅游花销。如果不是在海淀检察院的一次例行侦查中露出马脚,两人还不知道这是犯罪
  项目老板是科研圈流行的叫法。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利用个人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
  课题项目下来,圈钱接续。项目越多,科研经费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自行车换宝马,工薪阶层变百万富翁。不少项目老板开名车、吃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2003年,汉芯发布之后,项目组组长陈某立刻鸟枪换炮”——之前骑的是一辆普通自行车,升级为一辆价值30万元的别克轿车。又过了不到一年,这辆别克又换成了宝马。知情人都知道,买的钱正是陈进骗取的科研经费。
  除了,还有2009年,海淀检察院审查起诉了某科研机构古某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案。课题组负责人古某手握10余项国家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这一领域的学术权威。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
  20061月至20081月,为了使节余的经费不被收回,古某等人十余次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将科研经费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变现后返还80余万元。去年517日,海淀法院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古千秋等4人一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小会计如何撬动大资金
  时至今日,海淀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磊对当年办理的一起贪污案依然感慨:“卞中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上级查账,没有旁人监督。
  张磊提到的案子,发生在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2.2亿元的数额,成为当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金额最大的一起贪污、挪用公款案。
  1986年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起初,科研经费规模只有8000万元,2007,已增长到43.3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向全国上万所科研单位和高校拨款的机构,出现了一名小吏巨贪19958月至20032,卞中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虚假的银行对账单等手段,逃避审计检查,贪污、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2.2亿元。
  查到最后,感觉偌大的一个机构,拨款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个会计手中。张磊告诉,“卞中的作案手法并无特别之处,只要有一个环节有所监控,就会暴露。
  如果说,科研经费使用环节的职务犯罪令人痛心”,那么出现在经费管理环节的职务犯罪不免让人担心(2011年09月07 来源:光明日报)